服務熱線
2023年2月1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hui) 食品安全標準與(yu) 監測評估司發布相關(guan) 公告(食標秘發〔2023〕2號),對《食品中亞(ya) 硝酸鹽xian量》等38項最新製修訂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征求意見稿,向全社會(hui) 公示並征求意見。最新修訂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酸價(jia) 的測定》(GB 5009.229)也包括在內(nei) 。
與(yu) 目前現行的2016版該國家標準相比,此次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修訂後的最大亮點,就是增加了一種新的酸價(jia) 檢測技術——銅皂絡合物比色法。
01什麽(me) 是酸價(jia) ?
酸價(jia) 是目前我國使用範圍zui廣的食品安全指標之一。各種食用油脂(包括食品中的油脂)在其長期儲(chu) 存及高溫加工過程中,會(hui) 持續的發生降解(劣變)反應,從(cong) 而不斷產(chan) 生各種遊離脂肪酸(FFA)。一般FFA的含量越高,則食用油脂、油脂製品和含油食品的品質就越差,相應的食品安全風險也越大。酸價(jia) 正是通過測定食用動植物油脂(包括從(cong) 油脂製品和含油食品中提取的油脂)中FFA的總含量,來反映這些食品新鮮(變質)程度。
02傳(chuan) 統檢測方法有哪些?
又存在哪些不足?
GB5009.229-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酸價(jia) 的測定》中規定了各類食品中酸價(jia) 的三種測定方法:冷溶劑指示劑滴定法、冷溶劑自動電位滴定法和熱乙醇指示劑滴定法。這三種酸價(jia) 的檢測方法都是傳(chuan) 統的酸堿中和滴定技術,其在測定各類食品的酸價(jia) 時,主要存在著以下不足:
1
無法區分FFA和其它的酸性物質
油脂中所有的酸性物質,不僅(jin) 是FFA,所有存在於(yu) 油脂中有機酸和無機酸(如食品中酸性成分、酸性添加劑、酸性調味料等),都會(hui) 被測定為(wei) 酸價(jia) 的一部分,導致最終的酸價(jia) 測定值不同程度的偏高。
2
檢測消耗的油脂試樣量大
一般單次檢測要消耗10-25g,甚至更多的油脂試樣,否則會(hui) 導致檢測結果偏高,許多低含油率食品(如麵包、糕點等)難以提取獲得如此大量的油脂試樣。
3
檢測消耗的有機溶劑過大
一般單次檢測要消耗50mL~100mL的易燃、易揮發有機溶劑,對實驗室的通風要求高。
4
操作技術難度較大
指示劑滴定法需要對實驗人員進行一定時間的實際操作技術培訓,並考核合格後才能上崗;自動電位滴定法需要實驗人員具備對電位滴定曲線圖的準確解讀能力。
5
有害化學廢液產(chan) 量大,環保壓力大
一般單次檢測會(hui) 產(chan) 生60mL-130mL的有害化學廢液,合規處置成本高,碳排量高。
03銅皂絡合比色法——
食品酸價(jia) 檢測新的國家標準技術
銅皂絡合比色法是在特定的化學反應條件下,將油脂中的各類FFA通過特定的銅皂絡合反應,轉化銅皂絡合物,該絡合物在710nm光波長處有較強的特征光譜吸收峰,且在一定的濃度範圍內(nei) ,其吸光強度與(yu) 油脂中FFA的總含量呈正比,可以此來測定油脂的酸價(jia) 。其具體(ti) 操作過程是,先用一係列不同濃度的油酸(常見FFA的一種)標準溶液,通過銅皂絡合反應製做相應的標準工作曲線,再用此標準工作曲線去定量測定經銅皂絡合反應後油脂試樣溶液中的總FFA含量(以等當量的油酸計),最後計算出油脂的酸價(jia) 。
相較於(yu) 酸價(jia) 傳(chuan) 統的酸堿中和滴定檢測方法,銅皂絡合比色法主要的技術優(you) 勢見下表:
正是因為(wei) 銅皂絡合比色法上述眾(zhong) 多的技術優(you) 勢,同時根據最新修訂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酸價(jia) 的測定》(GB 5009.229)中對於(yu) 銅皂絡合比色法測定食品酸價(jia) 的具體(ti) 技術規範,月旭科技成功研發了基於(yu) 銅皂絡合比色技術原理的新產(chan) 品——食品酸價(jia) 檢測專(zhuan) 用試劑盒。
該試劑盒產(chan) 品,在保證檢測的技術原理和試劑配方都符合最新修訂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酸價(jia) 的測定》(GB 5009.229)中銅皂絡合比色法技術要求的前提下,將該新酸價(jia) 檢測方法所需的各種複配化學試劑,密封包裝於(yu) 西林瓶中,即用即開,即開即用,用畢即棄,不僅(jin) 省去了較複雜的複配化學試劑配製工作,而且將檢測過程中由於(yu) 化學試劑的揮發而對實驗人員的危害降到zui低水平。更為(wei) 重要的是,該試劑盒大大簡化了銅皂絡合比色法測定食品酸價(jia) 的操作,使其整個(ge) 操作過程幾乎等同於(yu) 護士打針一樣的簡便、快速、易學、易上手。可以說該試劑盒是一款創新的、突破了傳(chuan) 統化學分析操作模式的新產(chan)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