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當前位置:
主頁 >
技術文章 > 凝膠柱的選擇與凝膠的預處理
凝膠柱的選擇與凝膠的預處理
更新時間:2022-03-15 點擊次數:3312

在選擇凝膠柱時,從(cong) 外觀、質地結構和性能來講,所選柱子要透明光滑,內(nei) 徑一致,耐壓防腐,柱子物料須生物兼容,並有良好的物理化學抗性和穩定性。一般的柱材料多為(wei) 玻璃或有機玻璃,在使用鋼柱時,特別要注意防腐蝕。另外,柱子終端要有采集器和過濾網,柱底板要求耐壓且不容易堵塞。死體(ti) 積應小於(yu) 0.001Vt,如果死體(ti) 積過大,被分離組分可能會(hui) 重新混合,導致洗脫峰出現拖尾現象,降低分辨率。底板過濾介質要求新,且帶有能與(yu) 凝膠融合的網孔,避免接觸網孔和過濾介質的表麵,因為(wei) 指紋會(hui) 使樣品的分離程度下降。在裝柱或重新裝柱時,所有部位必須*清洗幹淨。
凝膠柱的長度和內(nei) 徑主要取決(jue) 於(yu) 加樣體(ti) 積的多少和對分辨率的要求。凝膠柱的長度對分辨率的影響較大,長柱的分辨率要比短柱的高,但過長會(hui) 引起柱內(nei) 不均一、liu速過慢,柱長度一般不超過100cm。同時,也要有適當的柱內(nei) 徑,內(nei) 徑過粗會(hui) 產(chan) 生蛋白樣品較為(wei) 嚴(yan) 重的橫向擴散現象,內(nei) 徑過細,靠近柱內(nei) 壁的流速會(hui) 大於(yu) 中心的流速,產(chan) 生“器壁效應",影響分離速度和效果。通常使用的凝膠柱長度在25-70cm,內(nei) 徑在4-16mm,H/D(高徑比)一般在 (25:1)-(100:1)之間。用於(yu) 組別分離的凝膠柱,其H/D 可相對低一些;進行分級分離時H/D可在(30:1)-(100:1);而脫鹽柱由於(yu) 對分辨率的要求較低,一般用短柱,H/D大多在(5:1)-(25:1)之間。如果要分離的蛋白質分子量相差較大,可選用H/D=(15:1)-(50:1)的柱子,且柱體(ti) 積要大於(yu) 4-15倍的樣品體(ti) 積;如要分離的蛋白質分子量差異較小,則選用H/D=(20:1)-(100:1)的細柱,且柱體(ti) 積要大於(yu) 25-100倍的樣品體(ti) 積。在純化蛋白質時,為(wei) 了得到較好的分辨率,柱子的H/D 應在(20:1)-(40:1)。
此外,選擇柱子時還應考慮凝膠顆粒的大小。如填裝小顆粒凝膠,適合使用較大直徑的色譜柱;用粗顆粒填裝時,則用較小直徑的柱子。

市售凝膠一般呈幹粉顆粒狀(如 Tandex) 或水懸浮狀 (如Tanrose CL)。一些不宜在脫水幹燥狀態下保存的凝膠 (如瓊脂糖凝膠),應存放在含防腐劑的水溶液中,這些凝膠在使用前不需要進行溶脹處理。另外,多孔矽膠和多孔玻璃也不需要溶脹處理。為(wei) 了盡量減少不同溶劑對柱床體(ti) 積的影響,獲得理想的分離效果,應將幹膠緩慢倒入5-10倍幹膠體(ti) 積的洗脫液中充分溶脹。若溶脹不夠,則達不到有效的分離,而且在使用過程中會(hui) 引起凝膠柱破裂。
根據蛋白質樣品的分子量和分辨率要求選擇好所用凝膠的類型後,再根據柱體(ti) 積和凝膠的吸水性質估算出幹膠的用量。由於(yu) 凝膠在預處理和實驗操作過程中有一定量的損失,所以在實際稱取時應高於(yu) 理論計算值的10%-20%。

不同類型的凝膠所需的溶脹時間不同。一般型號較小、排阻極限較低的凝膠,其吸水量較低,溶脹所需時間較短,在20℃條件下需3-4h即可;型號較大、排阻極限較高的凝膠,其吸水量較大,故所需的溶脹時間也較長,在20℃左右需十幾小時到幾十小時。
加熱溶脹是常用的凝膠預處理方法,即把所稱量的凝膠幹粉溶在洗脫液中逐漸加熱至接近沸騰。這種方法可大大縮短溶脹時間,一般在1-2h內(nei) 即可完成,而且可起到溶脹、除氣和殺菌的三重效果。在凝膠溶脹過程中要不斷緩慢攪拌,但不能劇烈攪拌,因為(wei) 這樣容易引起凝膠顆粒的破碎,最終使細小顆粒堵塞凝膠柱而影響到流速和分離效果。此外,還應盡量避免在酸或堿中進行加熱溶脹,以防破壞凝膠的網孔結構。
待充分溶脹後,應將凝膠勻漿懸浮,看上清中是否有雜質或不均一的細小顆粒,如有則需反複傾(qing) 倒去除,直至上清液不再渾濁為(wei) 止。對溶脹後的凝膠進行除氣泡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也會(hui) 影響分離效果,一般可通過真空抽氣或加熱煮沸的方法排除氣泡。由於(yu) 凝膠價(jia) 格昂貴,在使用過程中要盡量減少損失和浪費,剩餘(yu) 凝膠要保存好,以備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