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子交換理論(下篇)
更新時間:2022-03-04 點擊次數:1504
雖然蛋白質與(yu) 離子交換劑發生結合主要依靠相反電荷之間的離子鍵,但實際上此過程中還可能存在其他的作用力,常見的就是疏水相互作用和氫鍵。
疏水相互作用主要出現在使用帶非極性骨架的離子交換劑時,例如離子交換樹脂,特別是聚苯乙烯樹脂,骨架帶有較強的疏水性,能與(yu) 蛋白質分子中的一些疏水性氨基酸殘基通過疏水相互作用結合。雖然前麵提到常規的離子交換樹脂因其性質上的缺點在蛋白質分離中並不常用,但在現代HPLC中還是有部分介質是以樹脂作為(wei) 骨架的。氫鍵則主要出現在使用以親(qin) 水性高分子為(wei) 骨架的離子交換劑時,例如使用較為(wei) 廣泛的以Tandex(月旭葡聚糖)或Tanrose(月旭瓊脂糖)為(wei) 基質的離子交換劑,骨架糖鏈中的羥基、羧基等基團能夠與(yu) 蛋白質分子中帶親(qin) 水側(ce) 鏈的氨基酸殘基之間形成氫鍵。當兩(liang) 種蛋白質在電性質方麵很接近時,這些額外的作用力在分離時起著決(jue) 定性的作用,據此往往可以實現分離。不過這些作用力對色譜行為(wei) 產(chan) 生的影響通常很難預測,不同的蛋白質往往相差很大,因此不具有通用性。
離子交換的發生及進行的程度即離子交換平衡取決(jue) 於(yu) 離子作用,而離子交換動力學則取決(jue) 於(yu) 離子交換劑的顆粒結構。
離子交換劑的骨架是具有網孔狀結構的顆粒狀凝膠,而荷電功能基團均勻分布在凝膠顆粒的表麵及網孔內(nei) 部,蛋白質分子依據分子量的不同,不同程度地進入凝膠顆粒內(nei) 部,將荷電功能基團上的反離子置換下來而自身結合到離子交換劑上。從(cong) 動力學角度分析,整個(ge) 過程可分為(wei) 五個(ge) 步驟:
①蛋白質在溶液中經擴散作用到達凝膠顆粒表麵,親(qin) 水性的凝膠和水分子發生氫鍵作用,從(cong) 而在凝膠表麵束縛了一層結合水構成水膜,水膜的厚度取決(jue) 於(yu) 凝膠的親(qin) 水性強弱、色譜時流速的快慢,親(qin) 水性越強,流速越慢,水膜越厚,反之水膜則越薄,蛋白質通過擴散穿過水膜到達凝膠表麵的過程稱為(wei) 膜擴散,速度取決(jue) 於(yu) 水膜兩(liang) 側(ce) 蛋白質的濃度差;
②蛋白質分子進入凝膠顆粒網孔,並到達發生交換的位置,此過程稱為(wei) 粒子擴散,其速度取決(jue) 於(yu) 凝膠顆粒網孔大小 (交聯度)、交換劑功能基團種類、蛋白質分子大小和帶電荷數等多種因素;
③蛋白質取代交換劑上的反離子而發生離子交換;
④被置換下來的反離子擴散到達凝膠顆粒表麵,也即粒子擴散,方向與(yu) 步驟②相反;
⑤反離子通過擴散穿過水膜到達溶液中,即膜擴散,方向與(yu) 步驟①相反。
根據電荷平衡的原則,一定時間內(nei) ,一個(ge) 帶電蛋白質分子進入凝膠顆粒,就有與(yu) 該蛋白質所帶淨電荷數相當數量的反離子擴散出凝膠顆粒。也就是說,蛋白質與(yu) 反離子從(cong) 電荷數量上看,膜擴散和粒子擴散的速率相同而方向相反。
由此,上述五個(ge) 步驟實際上就是膜擴散、粒子擴散和交換反應三個(ge) 過程。其中交換反應通常速度比較快,而膜擴散和粒子擴散速度較慢,當溶液中蛋白質濃度較低時,膜擴散過程往往最慢,成為(wei) 整個(ge) 過程的限製性步驟;當溶液中蛋白質濃度較高時,粒子擴散過程往往最慢而成為(wei) 整個(ge) 過程的限製性步驟。

◌ Q /SP/DEAE/CM Tanrose FF
快流速瓊脂糖基架離子交換介質
◌ Q/SP Tanrose HP
高分辨率瓊脂糖基架離子交換介質
◌ Q/SP Tanrose XL
高載量瓊脂糖基架離子交換介質
◌ Q/SP Tanrose BB
大顆粒瓊脂糖基架離子交換介質
◌ DEAE/CM Tandex
葡聚糖基架離子交換介質